2025年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上海盛大启幕。今年航天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本次主场活动包括中国航天大会、学术论坛、航天科普展、航天科普文化活动等,展现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由学校校长助理樊勇带队,16名“钱学森班”学院通过为期两天的沉浸式学习、互动式体验,学生们感悟航天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深刻联结,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汲取奋进力量。
启航:踏入精神殿堂,仰望国之大者的思想星空
活动首日,“钱学森班”学生走进改陈升级的钱学森图书馆,参加“‘致敬航天奠基人,传承科学家精神’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这座以“人民科学家”命名的精神殿堂,以全新的展陈设计,全面呈现了钱学森先生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光芒。
图书馆的五大展厅内,依次陈列着泛黄的手稿、斑驳的公文包等百余件实物展品,无声诉说着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投身航天事业的赤子之心。当同学们驻足于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前,这份写于1956年的报告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字里行间充满了钱老激荡的报国热忱。
更令人动容的是“星空爱乐”青少年乐团以音乐剧形式演绎的钱学森生平。舞台上,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交响,将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求索、归国航程中的惊心动魄、戈壁深处的坚守岁月串联成一幅壮阔画卷。当《错位时空》的旋律响起,钱学森先生以现代科技合成的数字人形象回到大家身边,欣慰地细数着我国航天领域的成就,慈祥和蔼地说出“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做到了”时,台下不少学生热泪盈眶。
“钱老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国之大者’。作为钱学森班的学生,我们要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学生韦晓童感慨道。
探索:感受大国重器,解码航天强国的创新密码
在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现场,钱学森班学子走进航天科技的“硬核世界”。展览分为航天科普展区、产业成就展区及上海地方展区三大板块,汇聚了50余家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最新成果,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空间站建设,全景式展现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
在月壤样品展柜前,学生们屏息凝神,透过放大镜观察这来自38万公里外的“宇宙信使”。一旁的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上,舱体表面灼烧的痕迹清晰可见,记录着地月往返的壮烈征程。
在产业成就展区,有企业展示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卫星智能载荷等前沿技术,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航天产业的澎湃动能。“过去总觉得航天高不可攀,今天才发现它已渗透到通信、导航、灾害预警等民生领域。航天强国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造福人类的工程。”“钱学森班”学生郑智表示。
溯源:寻根红色起点,赓续精神血脉的百年传承
从航天梦想到红色初心,学子们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在这座镌刻着建党伟业的“精神家园”,学生们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
展馆内,巨幅瓷板画《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雕塑、6种不同的《新青年》杂志原件、72种版本《共产党宣言》以及采用“实景+裸眼3D”的沉浸式场景影像技术重现了中共一大全过程的“开天辟地大事变”等展陈设计,全面、客观地还原了党的光辉历史。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学们在参观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不到60人的“地下党”发展壮大成拥有9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革命、建设、改革,救国、兴国、强国,中国共产党以使命之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领航着伟大中国浩荡前行。
学生张恩琦在留言簿上写道:“百年前的青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今天的我们更应铭记,科技报国就是新时代的长征路。”
使命:以青春之名,书写航天强国新篇章
三场活动,三条脉络,共同织就了航天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价值图谱。当钱学森班的学子们在航天展触摸大国重器的“硬实力”,在纪念馆感悟初心使命的“软力量”,一条清晰的逻辑浮现:中国航天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前列”的飞跃,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站在“中国航天日”与红色起点的交汇处,钱学森班学子更加明晰肩上的使命。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庄严承诺:将传承钱学森“初心为国、科学报国”的精神内核,以“知、情、意、行”四层面的信念锚定人生坐标。以“国家至上、无私奉献”树德,以“严慎细实、精益求精”增智,以“能挑重担,用于攀登”强体,以“朴实无华、报国为美”育美,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铸劳,用行动作答时代,让青春融入星辰大海的壮阔征程,努力成为优秀的航天品质应用型人才。
信息来源:航空宇航学院
撰稿:“钱学森班”师生丨图片:“钱学森班”师生丨一审:樊勇丨二审/编辑:刘梓汐丨三审:李雨思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