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实现中国科学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有效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还需构建一套兼容并包的叙事逻辑体系。经过60多年的跨越发展,中国航天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等标志性成果层出不穷,支撑事业发展的精神内核也不断传承发展。由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等共同构成了航天精神谱系。航天精神与文化是加强构建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动力源泉,有助于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合作引领,提高中国话语影响力。我国对外科技话语的构建,需表达科技自信,强调自主创新和技术实力。我国积极在以航天事业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和伦理标准的制定。中国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的基础上开展空间探索合作,并已与5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签订了150多份空间合作文件。通过学术科技研究成果的合作共享、国际化推广等手段,传递积极的信息,打破部分国家对我国科技的偏见,塑造科技大国形象。
传统文化赋能,增强中国话语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也蕴含着百利宫传统责任伦理、家国共同体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神舟”航天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祝融”火星车、“北斗”卫星……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开拓进取实现着远古神话梦想,也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浪漫。航天项目的命名精妙地借鉴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典文献,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也与航天器的特性和使命相契合,在增进中国航空理念的国际认知方面显现出积极作用。
结构范式兼容,增添中国话语解释力。如何避免在报道中国科技时容易带有偏见和片面性,在叙事时缺乏全球视野,容易局限于国内的角度和观点,难以吸引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航天文化国际传播中既要旗帜鲜明的拒绝歪曲解读,又要考虑跨文化因素,如信仰、价值观和传统的差异,把握好航天事业发展中个人与集体力量的辩证统一,才能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增强中国航天精神解释力。
内容载体多元,提升中国话语感染力。要丰富宣传载体,将航天两大集团、研究院所、行业高校的宣传平台整合,通过传播航天新知识、讲述航天好故事、上好航天“思政课”、建好航天科普基地、过好中国航天日等多种形式,让航天精神、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传播。同时,要丰富宣传内容,既要将国家层面的科技和创新成就做宏大叙事传播,也要将基层科研人员、参与民众的感受做大众化叙事关怀,综合讨论环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等议题,提升航天精神、文化对不同群体的感召力。
新闻来源: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790724287896694784
最新动态